捷德王映洲:eSIM,始自合作

责任编辑:卞海川 2017.07.05 12:02 来源:通信世界网

2017年7月5日,“第二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在京召开,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全面探讨eSIM从技术到产业生态的演进历程与创新变革,eSIM作为构建物联网的关键一环,已成为业界撬动这一产业新蓝海的重要技术支撑。捷德(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客户方案销售总监王映洲发表了:“eSIM,始自合作,发于创新”的主题演讲。

1499227997053041211.jpg

王映洲:谢谢组委会给大家准备这个机会, 我们也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捷德在eSIM方面做的一些工作。我的题目是eSIM始自合作发于创新。世界上的第一张SIM卡是捷德来做的,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大家show一下这张卡是什么样子,这个是我们91年应该是为芬兰的一家运营商提供了一张sim卡、GSM的sim卡,实际上捷德跟SIM卡的渊源非常深,SIM卡的发明者也是来自于捷德公司。捷德也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eSIM的平台,在M2M的标准的平台,实际上我们2011年就最先试水,这是早于标准颁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跟合作伙伴推出了相关的商务服务。对于RSP消费电子领域的平台,我们也是在2016年跟合作商一起推出了这种商用服务,捷德的eSIM商用平台,我们叫AirOn,大家可能从网上看到、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肯定知道这个名字。那么在这里其实我想先提前强调一下,就是说eSIM这个概念,因为坦率说我入卡商这个行业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进来以后就听到了关于EUICC和eSIM等等这些名词。其实在GSMA的eSIM规范里,对eSIM有相对比较明确定义,虽然一些名词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像eUICC提到嵌入式,但它的解释又说eSIM只是能够提供远程管理的这么一个卡。所以我们需要强调,实际上eSIM要完成两件事,第一个他是跟终端设备是密切集中在一起的一张sim卡,首先是一张SIM卡、与设备是集成在一起的。第二就是这张eSIM卡可以支持远程码号管理服务,我们更强调这个管理服务,因为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物联网应用,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它涉及到了对于不同情场景下的码号的下载删除切换等等,这些服务是我们所强调的一个重点,所以eSIM实际上可以由这两部分来标志。

刚才我们庞总已经介绍了GSMA的一些规范,实际上在规范制定前,那么早在2010年,就有这么一个组织叫eSIM的专家组,这个专家组实际上是四个成员Vodafone、德电、telefonica和捷德,一起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实际上形成了一些技术的这种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在13年的第一版标准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提供了商业服务的一个基础。接下来GSMA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以及消费电子,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之前GSMA的庞总已经有很明确介绍,在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eSIM业务的提出,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是在车联网领域,最早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它的技术也在车联网领域得到了检验,为什么是车联网?我们可以看到车联网的几个特点。对于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实际上首先是安全性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嵌入式的卡就是与车机紧密集成的这种卡,那么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可以看到就是包括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这种系统,当车发生事故的时候,如果说在车主无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车主要跟后台主动进行通信,那么这张eSIM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插拔卡显然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能够确保这个业务的正常的这种使用,所以一张嵌入式的卡、跟车机集成的这种卡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就是说跨境,车辆的进出口的跨境,它需要码号管理的服务,对于本地数据服务的这种要求,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像漫游的限制,漫游的用户可能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了这个时间,你可能就不能够再使用当地的这种数据业务。此外如果说你要出去,资费实际上非常昂贵,虽然这个趋势是价格越来越便宜,但是还是相比于本地服务的话,那么它价格还是非常昂贵的。此外,从车厂的角度来讲,一辆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实际上作为一个安全元件就像一个贴片的eSIM,实际上对它成本是非常不在意的。但是由于车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时候,如果假设是写死码号这种卡,那么他需要事先跟各国的运营商谈好生产出写死码号卡,然后运到他的生产基地,生产完以后再出口到各地,那么这一块是非常的繁琐,所以从车厂角度来讲,他有必要来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一些复杂度。最后一点就是说一旦我出口出去,如果这张卡是写死码号的,那么出口出去以后就会遇到万一,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了,另一个市场会需要同样的这种车型,它就要把那些车、打个比方从巴西运到中国来卖,那么他就要把车机打开,把里边的卡卸下来,重新按上本地的卡。那整个工序,作为一些大的进口车车商来说,整个这个工序的花费是非常的高,可能要几百欧元。所以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车商是最先使用eSIM的M2M的这种服务,也就是说使用贴片卡并且进行码号管理服务。

那么在技术上和商务上的这种模式都是可以实现的情况下,eSIM也得到了一些在这个车联网应用上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这发展也得益于无论是车商还是运营商的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合作。那么目前两种模式是这样的,第一种情况就是说车商他更愿意自己来去掌控一个平台,来为自己的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它会跟很多国家运营商谈合作,运营商会把码号来交给他,特别是像在欧盟的这个区域,运营商和车厂的这种关系的可能密切一些,这些运营商会把码号拿出来交给车厂来下,来下载到车里,那么得益于车厂和运营商这种合作。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有很多国家像美国包括中国,他们的码号是不能出境的,这种模式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那么运营商可能更愿意去主导整个这个过程,那车厂也乐于比较简单,因为谈更多的这种向车厂跟运营商各个国家运营商谈合作,实际上也是非常耗时耗力耗成本的这么一个事情,那么服务都交给一个运营商来去做。当通用的车从北美出口到中国或巴西或者是到印度这些国家的时候,那么AT&T会冲在最前面,跟各个国家的运营商去谈合作来完成这个车辆的出口来使用这种eSIM的服务,这样两种模式实际上是都得益于车厂运营商以及运营商之间的这种紧密的合作推动了eSIM的逐渐成熟。

但是我们看到截止到现在,在这种物联网领域来讲,真正需要我们eSIM应用的这种场景,除了车,根据捷德自己经验,目前我们捷德已经为全球的eSIM用户提供了超过两千万张的这种eSIM卡支持eSIM功能,这种SIM卡能够提供远程码号管理费用卡,但是除了车以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行业,对这种空写码号管理的这种需求非常迫切。对于嵌入式的卡,就是说与设备集成的这种卡,那么无疑是需求非常广的,无论是智能家居,无论是现在现有的这种物联网应用,实际上对这种嵌入卡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对于需要远程码号管理的这种需求,目前在物联网领域我们还没有看到、特别这种某一个垂直领域里有大量的这种需求,像这种表具、pos机包括这种售卖机甚至一些这种可穿戴的这种设备,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很大的量的需求,从我个人来讲,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跟运营商以及产业界的合作伙伴去讨论。可能也会在某些领域上慢慢的需求会发掘出来,例如像跨境物流,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这种决策,那么在东南亚、中东欧这些可能会有很大的交通运输的需求的国家 ,在这种跨境的情况下,可能对这种eSIM的需求会更大。

但总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物联网垂直领域,如果说通过eSIM的这种方案能够简化企业的运转流程业务的流程、能够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无论是运营商的运营维护成本以及发卡的成本,还是物联网行业的这种成本,我相信在其他的一些行业,随着大家对这个技术以及商业模式这种不断挖掘,应该会在这种物联网领域里逐渐的会发展起来,这个也有待于在座的各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来推动eSIM更好的发展。

下一个风口。坦率的说,刚才也提到了,就是说从M2M的规范以及技术上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可能就是修修补补的事情,那大的框架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从物联网的领域,基本上是这样,下一个风口我们认为是消费电子的这种来临。风口实际上已不是下一个风口,最早这个小风实际上是苹果,已经在14年就吹了,它已经在它的iPad two以及iPad mini3的4G的设备里边采用了apple sim,实际上可以说是这个标准的RSP的前身的,只不过它是最早形成了这个试水,在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用户可以选择运营商选择资费套餐来空中写码号进来,实现自己的业务。

到了去年初,三星的这种手表实际上已是一个正式商用,实际上他由捷德和运营商一起提供了这种技术上和以及码号资源的这种支撑,到了今年我们可以看到,虽说今年刚过去半年,已经有更多的设备、更多的厂商进入其中,那么像Docomo前一段已经推出了商用的pad,然后支持消费电子的的标准的码号管理,那么包括华为的手表,前面也提到了像出门问问的手表,实际上也都能够支持,我们从也能感受到从今年开始大量的设备厂商都在试图把eSIM技术用到自己的设备。

所以这个风我认为是逐渐正在起来。捷德实际上最早在去年就跟三星 vodafone一起打通了整个的码号的管理流程,这也是捷德的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商用支撑,这个码号流程实际上前面也有嘉宾已经提到了,我们只要去营业厅开一个户,然后拿到这个二维码,我们只要通过手表、通过蓝牙跟手表连接的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然后我们就可以把码号通过手机通过蓝牙下载到手表里,然后开通手表的通信服务,整个流程我们在去年初就打通了,到了今年,实际上我们无论是今年早期的2月份的巴展,以及上周的上海展,我们实际上是在其他的一些设备里像类似于手机,实际上也都能够完成打通整个的流程。

从一个消费用户来讲,eSIM这个服务实际上会带来更好体验,那这种使用体验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用户,我只要购买了设备,我可以在家里,只要是在一个能够上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去上网,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通过手机来去选择一个运营商的合约。不仅仅中国,很多国家都要求实名的认证,捷德实际上也开发了视频认证的系统来配合eSIM的业务的这种商用,像在中国,当然了,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的这种物联网企业,现在已经能做到在线的实体视频认证,或者比较简单的拿着身份证拍照这种认证,实名制其实并不是eSIM在消费电子领域发展的一个障碍,通过视频认证,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码号,然后就可以扫码激活,去年我们跟三星的手表在做的时候还需要用户去实体店去开通,到现在实际上已经不需要了,我们只要用户买来设备,京东把设备送到家里,你只要在家里有电脑上网,通过wifi上网,我们就能够去完成整个流程,然后扫码激活,然后下载码号就可以使用我们的设备,所以这个流程实际上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此外,在消费电子领域,eSIM也带来了发卡流程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传统的流程,运营商通常是把用户的数据发给卡厂,卡厂生产出代码号的eSIM卡然后再返回给运营商,就把这个卡放到自己的销售网点,当然了在线也是可以的,而消费者和厂商这里实际上做了很简单的工作,他实际上在前这一环节也并不会跟运营商和卡厂发生直接的关系,他只要把设备通过渠道也好,网络直销也好,消费者可能就是说需要去网点,当然也可以在网上买到套餐和卡号,把卡插到设备里就可以用了,整个是这么一个流程。

但如果eSIM来临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流程就会发生改变,在初始阶段运营商并不会给传统的卡厂以数据,而是进行验证,看看他运营商的平台能不能把他所需要的下载到卡厂里边,那么验证一旦通过以后,有可能运营商会采卡,交给消费电子厂商或者消费者厂商直接找卡商采购通过运营商认证的这种卡。消费电子厂商的工作相对会增加一些,那么他需要把额外的一个器件,也就是说贴片卡放到自己的消费设备里,然后最终销售给用户,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就像刚才我们所介绍这个流程一样,他只要在家里轻松的下载激活就可以了,这个是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个环节,当然了对于eSIM的流程,大家实际上无论从运营商还是到设备商,大家都在探讨,特别是对运营商的整个发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实际上是改变会相对比较大一些,运营商我相信也会在这方面会做一些这种准备。

最后我们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说从SIM到eSIM,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趋势是吧?那么就是说传统的卡非常的大,接下来普通的这种插入卡这个插拔卡,尺寸在变小,那么现在已经到了贴片卡,尺寸也更小,刚才英飞凌的朋友说已经是支持一点几乘一点几的这个水平了,那么再下一步它可能会有这个疑问,会不会卡就消失了呢?实际上我觉得这个问题,当然了,没有答案、目前看是没有答案的,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要去解读。第一方面就是说eSIM卡的功能,首先从功能上它不但不会消失,我想它应该会更加强大,它不仅要承担传统的SIM的用户的身份认证以及加密的过程,同时实际上它会在像物联网领域它可能会承担这种安全元件的这种能力,像捷德我们已经在提供nblot卡。现在三个运营商部署也如火如荼,那么我们也提供支持nbIoT的卡,可以更节能,另外可以实际上在NB-IoT卡里边,提供更多的applet帮助我们的物联网的垂直企业提供更加安全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一块实际上是可以作为我们运营商为物联网企业提供更好的这种安全服务有所助力。所以就是说从这个功能上SIM卡我相信它的功能会越来越强。

从这个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是小型化,肯定是需要的,我记得当时了解到就是像NBIoT的模组已经做到了5×5的这种水平。那么稍微大点的贴片卡已经无法再封装在一起了,那么小型化是需要的。此外,现在业界也在探讨,就是说这个提议的方案,包括比较热的IUIcc是吧?那么跟这个模组等等集中在一起的这种方案,实现这个eSIM功能。当然目前来讲是还没有很成熟的标准来去实施。作为软SIM来讲我相信,那么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应该还不会有所发展,至少从产业界以及从运营商角度来讲,目前可能还不能够支持软SIM,软SIM跟真正的这种SIM有一个硬件,在安全标准来讲,那么软sim还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还有待商榷。

我要介绍的基本就这些内容,最后就是捷德,我们是一个专注于万物互联时代身份认证与数据安全的公司。我们在eSIM的领域来讲,已经为全球超过50多家的运营商和客户提供了这种eSIM平台服务,我们也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够在eSIM的领域更好的为运营商和物联网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大家!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