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5G探路:华为推动4T4R、Massive MIMO、NB-IoT在4G网部署

作者:黄海峰 责任编辑:耿鹏飞 2017.05.24 22:00 来源:通信世界杂志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5G初期,其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在没有5G覆盖的区域,需要LTE网络的Gbps能力作为5G NR的补充,提供类5G的体验,以保证体验一致性。在4G网络5G化方面,4T4R、Massive MIMO、NB-IoT等几项技术都表现出较快应用趋势。

比如作为5G的起步配置,4T4R技术已经在全球50多张网络上规模应用。而领先大T 也已经开始部署TDD制式的Massive MIMO,多个国家发布了NB-IoT商用战略。

那么,越来越多运营商关注的4T4R、Massive MIMO、NB-IoT等技术,在实践中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 

已全球部署50多张4T4R网络

目前,有一些运营商认为5G尚未成熟,不应提前投资。事实上,5G绝对不能坐等,在4G时期就要准备。考虑到在5G部署初期,其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且5G首选部署的3.5GHz频段难以形成连续覆盖的网络,在没有5G覆盖的区域,需要LTE网络的Gbit/s能力作为5G NR的补充,以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随着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运营商4G网络面临容量、覆盖等更多问题。纵观各类应对方案,多天线的解决方案中下行4×4 MIMO产业链已经完全成熟,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华为积极践行4×4 MIMO,表现出色:华为在多天线领域处于业界领先位置,部署的4T4R网络数最多(在全球规模部署50多张4T4R网络)。同时,华为积极推动4×4 MIMO终端和芯片产业链成熟发展,促成4×4 MIMO成为旗舰手机标配。

据了解,在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Sony Xperia XZ Premium搭载高通Snapdragon 835芯片现场演示4×4 MIMO技术。

与此同时,华为推出的P10 Plus将4×4 MIMO作为主要卖点之一,率先向全球推出商用。经过在上海的现网测试,4×4 MIMO相比2×2 MIMO,P10 Plus用户速率平均可以提升2倍,边缘区域甚至可以达到3倍。预计到2017年支持4×4 MIMO 的智能手机可以达到20款。

发力TM9,推动FDD Massive MIMO成熟

在Massive MIMO方面,华为已经与近30个运营商开展商用合作,其中不乏TDD 制式的中国移动、日本软银,以及FDD制式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

相比TDD制式,FDD Massive MIMO商用部署还面临挑战。FDD Massive MIMO在TM9 模式下增益最大,而且随着协议的演进,Massive MIMO在TM9模式下的增益会不断增强,为运营商、广大用户带来每比特成本和用户体验上的受益。但现在全球支持TM9模式的新终端数量还不多。

对此,而华为一直在发挥行业影响力,华为和主流芯片厂家完成了很多基于TM9的测试,并在积极推动TM9产业链的成熟。

是NB-IoT推动和实践者

NB-IoT是4.5G技术的重要分支,可为5G时代大连接业务奠定基础。目前,全球运营商,尤其是中国三大运营商均在积极发展NB-IoT部署。NB-IoT网络侧准备初步成型,而芯片模块也进入量产前夜。

在NB-IoT产业中,华为率先提出无线窄带蜂窝物联网技术,是NB-IoT标准主要贡献者。首先,针对物联网的低成本、低功耗、大连接、大覆盖等需求,华为提出了一套基于窄带的新空口方案,并率先与多个运营商进行技术原型验证。

其次,华为是NB-IoT标准化的驱动者与践行者,从2014年5月开始,华为与合作伙伴携手推动NB-IoT 在3GPP的标准化,并于2016年6月完成NB-IoT核心协议标准化。

最后,面向开发者,华为提供丰富的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加快产业链发展。华为从端到端提供给开发者开放的环境,包括多种终端开发工具(EVK开发板、测试终端、USB dongle)、基于LiteOS的终端开放能力,基于NFV架构的IoT平台,以及SoftRadio开发环境。

目前,华为与合作伙伴在全球建立7个NB-IoT Open Lab,加速产业成熟。此外在关键的业务应用方面,目前华为已与20多个垂直行业的40多家合作伙伴合作,推动了智能水表、智能停车、智能路灯、智慧物流、智能垃圾桶、宠物跟踪、智能家电、智能共享单车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