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为童文:5G更具生命力 要用长远目光看待

作者:孟月 责任编辑:孟月 2017.06.14 15:34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5G最终是要建立一个基于统一标准的统一网络,来改善所有的行业、影响所有的行业,5G将会是一个比ICT更大的生态系统。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5G发展,它的市场更大,生态系统更具生命力,寿命会更长。”在2017年IMT-2020(5G)峰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CTO童文博士表示。

HW1.png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CTO 童文

目前,全球5G已经进入标准和研发的关键阶段,我国与国际同步启动5G研发,并已取得了积极进展。而华为自2009年开始就启动了5G的研发工作,长期持续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跨行业合作,并取得了喜人进展。

超高投入 带来5G喜人进展

据记者了解,华为目前在IMT-2020(5G)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四年来积极参加国内5G的测试,并且参与在日本、韩国、欧洲、北美的5G测试活动。童文博士表示,要经历很长时间历程才能让5G成为现实,华为会积极采取行动,把5G推向市场。

童文博士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在5G研发投入可以说是业界第一,自2009年启动5G早期研究, 2012年华为开始做样机验证,2013年完成了室内样机,2015年开始大规模进入外场试验,预计到2018年将有6亿美金的投入,华为5G研发规模很大,在全球有11个不同的研发基地,欧洲3个,中国有6个,并且华为有超过2000多名技术人员在专职研究5G。

投入与回报往往是能成正比的,华为取得的成绩亦是在证明这点。就在近日,华为在北京怀柔率先完成了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无线技术第二阶段测试,完成了5G切片技术测试,针对未来5G三大场景的业务特点,实现了切片可灵活配置,打通了空口和网络,完成端到端的切片技术的验证,为网络中的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差异化的使用体验。

在如今进行的第二阶段5G测试中,华为测试规模是比较大的,并且测试床的规模相当大,拥有30个终端、3个基站。在C-Band 的测试环节中,华为利用整个200MHz全带宽,通过5G新空口及大规模多入多出等技术,使单用户下行吞吐率超过6Gbps,小区峰值超过18Gbps。在本次无线技术验证过程中,配套华为业界首个小型化5G测试终端,单个5G基站可同时支持上百路超高清4K视频点播,在车载移动场景下流畅播放,展现了5G移动宽带技术(C-Band eMBB)所使能的未来极致体验。

5G灵活性是挑战亦是优势

童文博士特别强调了5G网络的灵活性,5G通过网络切片等技术,通过一个通用性的平台技术,能够为微量的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空间和平台。网络的灵活性会提高网络管理、运营的复杂性,包括老的网络并行管理的问题,及安全问题,但灵活性带来的不仅仅是负担,而更大的是优势。灵活性包括半自动化、自动化的模块配置,核心网的模块化带来新的网络架构。

在新的网络架构下,将有更灵活的参数结构,在同一个无线的频段,将引入更多创新并且不会受无线参数的限制。“我们把它称为在RAN层面上的网络切片,如果有这个频段,我们可以推出我们的服务,并且不用担心频段的安排。”童文博士进一步介绍到, 5G可以做到尽量的窄,时延也会降得尽量的低,而其他方面会按需进行灵活的安排, RAN切片可设定不同的参数满足不同垂直行业的需求。童文特别指出,5G支持非常灵活的空口,未来完全不用为了新的空口而放弃5G,可以支持完全新的业务,实现业务的共存。

云化带动5G虚拟化转型

在未来5年或者更长久的时间,云化是大趋势,所有产业包括垂直行业,都会被云化促使数字化转型,童文博士特别说明,数字化转型是基于云化上的,跟是否发生5G关系不大,这是一个独立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移动产业是映射到云平台上,5G和云化结合是很原生的结合,而非嫁接上的。

云化将会改变网络接入的拓扑图,也将极大的提升网络效率。童文博士介绍到,新架构要把物理层和逻辑层、控制层和数据层、下行和上行分开,华为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信令的开销降低了81.2%,传输的时延降低了94.9%,并且把连接密度增加了200%,网络边缘的频谱效率提升了200%。

众所周知,跨界融合的合作是5G超越4G最大的特点,童文表示,华为会推动业界更加紧密的合作,包括与运营商、垂直行业合作伙伴等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的网络能力积极开展远程驾驶等5G 车联网应用测试等,华为不断地加深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对于在4G、5G上的投资规划,童文认为4G还会长期存在,最少有将近10年寿命,4.5G作为4G的演进,5G技术4G用,已有很多业务适宜在4G、4.5G上运营,故4G还有投资的价值,当然将来若是有业务随着规模的提升在4G上效益不是很好时,这便是5G的投资范围。童文在最后说道,“未来业务、终端的出现是无法预测的,目光不要过于短浅,要用长期的目光来看待5G的发展,要构建更加灵活更加创新的单一的数据平台,要开放地开展与其他国家、其他行业的合作”。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