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业界观点 >> 正文
 
评论:互联网手机的空档困境
http://www.cww.net.cn   2012年7月18日 15:30    

在未来的商业模式成熟之前,如果互联网手机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户基数和营收,它就会像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维纳斯计划”那样半路夭折。

■张昊

手机的互联网化已经是个趋势,这实在没什么好争论的。正是因为手机的前面加上了 “智能”两个字,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将不得不把权杖交到互联网公司手上。

但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商业模式中最常见的“timing”问题,那就是这一波互联网公司做手机,是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时机

互联网公司做手机在当下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而它未来的商业模式自然是靠服务挣钱,这也是一众如周鸿、雷军(微博)这样的互联网大佬给大家布的道。

但它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一旦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空档期长得让它们无法承受,那么这个逻辑便不成立。

很简单,为了实现未来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必须要拿到更多的话语权。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渠道和推广需要进一步改善,它们还需要把更多的“流量”从线下带到线上来。这包括足以替代线下服务的线上服务,从而产生足够旺盛的用户需求和购买习惯。严格意义上讲,除了上游的设计和制造环节,互联网公司应该接手从销售到经营用户的整个过程。

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现在移动互联能满足的用户需求还很单一,除了娱乐之外,甚至连电子商务都还停留在很初级阶段。针对手机的特性,未来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才是其最大的金矿,而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相关的商业模式可以验证其商用价值。

这就是互联网手机面临的市场风险,在未来的商业模式成熟之前,再加上电子商务也会趋于薄利,如果它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户基数和营收,那么它就会像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 “维纳斯计划”(微软(微博)曾在十几年前提出家庭娱乐中心的计划,但最后流产)那样生不逢时。

这样失败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微软曾提出的MID就是平板电脑的前身,但当时的芯片技术无法解决能耗高的问题;曾在北京红极一时的网站“E国1小时”把本地服务的互联网化作为其商业模式,正如它的名字那样,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在1小时内送达,但甚至连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已忘记了这个吃螃蟹的牺牲者;而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上网本吧,它发现了用户对轻薄的巨大需求,却忽略了用户同样不愿失去用户体验的意愿。

用户的终极需求永远不是一件难猜的事,可绝大多数商业模式正是死在和产业链的不匹配上。

空档困境

我们不妨对比下同样打性价比牌的千元智能机和 “华为(微博)中兴模式”。前者依赖电信运营商,通过补贴扩大使用范围,再通过传统的运营商服务来经营用户;而后者则完全是规模效应,一款机型动辄上百万台的出货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风险。这两种商业模式之所以质疑声不多,正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并不割裂,而且有足够的友好性。相比于这些,互联网公司做手机显然对产业链的破坏性更强。

因此,这种模式的成立就必须建立在一些前提之下:手机厂商甘愿作为OEM厂商,把在服务上挣钱的机会让给互联网公司;运营商也甘愿成为一个流量管道,只做基础设施的搭建;而电子商务渠道也要足够给力,至少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从国美拉到网上来。但这一切看起来不可思议,尤其是它发生在小米、360这种移动增值服务并不足够多的公司身上,我更愿意相信腾讯是个不错的玩家。

[1]  [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 者:中国经济时报编 辑:高娟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互联网公司  商业模式  手机厂商  空档期  流量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