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业界观点 >> 正文
 
互联网手机:又一个泡沫?
http://www.cww.net.cn   2012年7月10日 15:51    

◎ 何宝宏

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互联网手机,如阿里云手机、盛大Bambook、小米、360特供机、百度(微博)手机等,似乎不做手机就不够时髦。但值得注意的是,擅长后发制人的腾讯公司一直按兵不动。

互联网企业是基于软件和网络的信息服务商。之所以要涉足“硬件+软件”的消费电子产品,其基本思路是模仿苹果的iPhone和iCloud的成功经验,核心目的是控制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具体手法是嵌入自己希望的服务。在实现层面,基于Google的Android,找手机制造商代工,希望通过补贴终端的方式从服务环节获得收益。

互联网企业的这一做法,其实也是在重复这几年视频网站做OTT机顶盒的做法,只是从大屏幕转向了小屏幕(3~4英寸)。再往前推到PC互联网时代,最初人们认为控制了PC操作系统的微软(微博)和控制了核心芯片的Intel,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种认识与认为手机是互联网的入口控制点的想法完全一样,不过控制力的层级已经更高,但是没人认为控制了PC兼容机就控制了互联网的入口。

很快,人们发现Wintel的地位其实没那么不可撼动,控制访问互联网入口的软件——浏览器,是最重要的。于是,网景的Netscape大受追捧,然后被同样做软件的微软IE浏览器的“免费+操作系统捆绑”策略打败。用户使用浏览器的目的是访问网站,于是,这时大家又认为提供门户导航的Yahoo是最重要的互联网入口了。Yahoo提供的不是软件而是信息服务,微软也无可奈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和信息越来越多,能够自动找到用户信息的Google搜索成了互联网的入口控制点,Yahoo也是花落去。如果说Yahoo与Google是导航和发现信息的,是以信息为中心的,那么Facebook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服务,控制了用户个人信息,成了新的互联网入口控制点。

再往后呢?或许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是王者。

互联网公司做手机能否成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第一,用不是自己控制下的开放的Android打造封闭生态系统试图获得较高利润,是没有成功先例的;第二,强制用户安装一些特定应用,是与互联网公司一直标榜的用户体验、开放共享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第三,通过互联网公司服务环节收益补贴手机制造商生产环节的模式,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存疑;第四,控制了互联网手机,其实还没有控制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还有操作系统、浏览器、搜索、通信、社交网络和微博等热点应用等着你,还有平板电脑、iPhone等各种移动终端等着你。

新浪和腾讯没做手机,但其微博和客户端已经预装到很多类型的智能手机中。中国互联网成功的根本,还是提供最好的服务。通信世界网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作 者: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编 辑:高娟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公司  Wintel  Facebook  iCloud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