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评论 >> CWW视点 >> 正文
 
联手夏普:鸿海突破“代工模式”第一步
http://www.cww.net.cn   2012年4月9日 15:57    

日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斥8.09亿美元巨资购得夏普10%的股份,成为夏普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此举被认为是鸿海集团对垂直整合加工的进一步深化渗透和控制,同时也是鸿海集团借助夏普“液晶之父”的综合实力向韩系企业(LG和三星)发起挑战的标志。

在入股夏普之前,鸿海集团早就涉足了光电产业。在这个庞大的企业集团之中,其实并不乏从事高精尖研究的子公司。尽管如此,鸿海集团的主要产业还是在代工部分,毫不为过地说,每一部iPhone的诞生都有鸿海集团的贡献。随着针对苹果公司iPhone利润分配的调查报告的出炉,人们惊诧地发现占据大量劳动力成本的鸿海集团获利占比尚不足2%——利润率不高、劳动力价格逐步上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促使鸿海集团必须求新谋变。

收购夏普公司股份,一方面可以与低迷的夏普共同谋求双赢,以期在面向苹果公司这个最大客户的原材料供应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参股上游企业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除此之外,入股夏普的背后也许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动机,那就是郭台铭一直以来想要打造一个“上可通天、下能入地”的电子产品帝国的梦想。对此,笔者建议鸿海集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实现构想。

首先,突破“代工模式”的思维框架。在设备和原材料研发技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行业中,控制产品本身的硬件技术并不能带来长期高额回报的保障,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不断创新才是取之不尽的“金矿”,代工不等于就能“复制”大品牌的“灵魂”。

其次,打造适应新环境的人才团队。从前期的“万马奔腾”等计划的阻滞可以看出,鸿海集团要想拉宽整个集团军的“战线”,就必须具备能够适应不同战场的“指战员”,调整集团企业结构、探索新的利润模式和空间的前提是培养或引入更多具有专长的人才。

再次,懂得抓住突破的契机。从“制造”到“创造”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时也要紧扣外部环境,摩托罗拉在艰难困苦中抓住了Android这根“救命稻草”,便是此理。当前电子产品市场群雄并起,优秀的产品层出不穷,这对于鸿海集团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无论下一步将怎么走,至少入股夏普向业界表达了鸿海集团求新谋变的决心。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调整,鸿海集团至少在新的领域看到了新的希望。变化,才是应对变化的不变之道。通信世界网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陈亮编 辑:高娟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夏普  鸿海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