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财经周刊:划分公益型国企公益了谁
http://www.cww.net.cn 2011年12月19日 13:17 第一财经周刊
划分公益型国企的做法是大幅倒退,民众是不可能受益的。 全球财富500强前10位中将出现3家公益型的公司—这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规划—这让排在它们后面的大公司情何以堪啊。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最近透露,未来的调整会将国企划分为两大类: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 所谓公益型国企,可能具备四个特征。首先,其产品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条件;第二,在经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或寡头竞争;第三,定价机制由政府控制,该类企业自身没有定价权;第四,企业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应经常承受政策性的亏损。 说白了,公益型国企就是围绕我们生活的那些垄断国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等。政府把它们定义为公益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公众的利益”。 听起来,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如果真的像国资委规划的,能够提高透明度,建立包括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收入分配及资源配置等合理机制,你似乎就不用抱怨油价高、上网费贵了。 现实真能如此吗? 看看两家石油央企如何跟发改委的数据打架吧。发改委披露,9月份炼油行业已经扭亏为盈,并实现了4亿元的利润;9月之前则净亏损11.7亿元。但是,这个亏损额到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却被骤然放大了好几倍—它们说自己前三季度的炼油业务亏损分别为415亿元和230亿元。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在一个凡事都拎不清的情况下辨别政策性亏损的程度—为了领取补贴,它们总是会被当事者夸大无数倍,甚至把许多管理费用也掺杂在内。 中国有这样一种怪圈:亏损越严重的国企往往越能得到更多的补贴,职工福利待遇也更好。如果把这类垄断国企视作公益型,那么政府把价格拉低至民众满意的程度所付出的代价,恐怕将高得难以想象—有政府兜底,它们还有什么动力改善管理能力呢?效率肯定比现在还堪忧。 这就是一种倒退。 当初用公司治理和上市的手段实行国企改制,为的是打破大锅饭和混沌的管理。现在政府又要走回头路,要把定价权拿回来。一些已经上市的公司,这样的做法对其股东并不公平。 这是把垄断集团的利益常态化。公益性将成为一个避风港,也会成为那些还没有成为公益型的大型国企的一个好目标。 这还意味着市场化的终结。从WTO以来,很多贸易纠纷来自于对非市场化公司的指责,现在是完全授人以柄。并且也很难想象一个拿着政府补贴的公司来去参与全球竞争—尤其是敏感的资源竞争。而另外一个层面,那些认为政府定价优于市场定价的行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也是一定会导致价格失灵的。 国企的市场化结束了吗? 其实,既能让民众得到实惠,又能让政府不受挟制的解决办法是现成的: 一是引入竞争。有亏损的可以通过市场化来解决,成熟的做法是政府预估亏损的程度,并公开拍卖专项业务的经营权,由能以更少的补贴完成更好的管理的公司来干。通过市场化,“脏活累活”不愁没法解决。 二是分拆。即使公益性质的业务也得先分拆,同时,政府应该保持有限度的公益。 我们倒是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实行分拆并且让政府做到有限度的公益,那么中石油中石化究竟会把哪块业务宝贝一样揽在怀中—一定是连年巨额亏损的那块业务。 编 辑:张翀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84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