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世界工厂”的绿色升级
http://www.cww.net.cn 2010年1月4日 14:24 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陈琛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到大量港、台资涌入期的前店后厂,再到近几年逐步实现的产业升级,30年间,珠三角制造业不仅确立了世界级电子制造基地的优势地位,并且在近10年内,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已逐步转型为世界级绿色制造中心。 目前,珠三角已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四大优势行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占据了国内外重要的3G和消费类电子市场。 港、台产业转移的原动力 回顾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政策优势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最早发展市场经济和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的地区,珠三角得到了国家在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投资珠三角,而这其中又以港、台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最为典型。 大部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认为,上述制造业转移一方面体现了珠三角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港、台商的吸引;另一方面则源于珠三角毗邻香港国际贸易港口的天然地理优势。 但是最初,珠三角的电子制造业配套产业却比较缺乏,这种情况逐步通过珠三角本地的电子配套产业的发展而得以改善。目前遍及于东莞、深圳的塑胶、五金等配套行业大多源自于最初大型电子制造企业的相关配套。这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深圳华强北,据说在华强北几乎可以采购到生产一款手机所需的所有配件。 打造品牌、升级“绿色” 可以说,直到2003年,这种“三来一补”、“前店后厂”的“世界工厂”模式还是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模式。当时的珠三角制造业既未塑造足够数量的民族品牌,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创新文化。 显然,从现在看来,这种产业模式是不利于包括华为、中兴等日益成长起来的设备厂商的长久创新与发展的。同样,看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是厂商,还有中央及相关地方政府。 2003年开始,随着国家政策由鼓励出口调整为刺激内需,以及当年制定的《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事实上,来自中国香港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近10年间,选择将总部迁至珠三角的港商比例上升了约30%,并且珠三角港商的内销比例也上升了15%~25%。窥一斑可知全豹,珠三角制造业已由最初“世界工厂”的被动地位,逐步实现了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据了解,此后,越来越多的珠三角制造商也意识到了简单的“贴牌生产”是没有未来前景的,不仅是由于日益上升的各种成本,而且因为“贴牌模式”既与国家降低贸易顺差的政策相底触,也与广东省优化产业结构及整治污染行业的措施相背离。而相对地,高增值及绿色生产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少制造商越来越意识到了打造自己品牌的重要性。 于是,在这样的产业调整背景下,华为、中兴等民族品牌得到了更加适合的创新发展环境,昔日的中国港、台商也相继出台了创品牌、升级绿色产业的专项措施和规划。 以深圳为例,近年来其制造业产业升级最典型的表现为最上游的IC设计产业的发展。根据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数据,2003年深圳IC设计产值为5亿元,到2005年是30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48亿元。 “山寨”源于极端市场化 珠三角的另一个“独特景观”就是“山寨产业”,据悉,目前珠三角直接或间接从事山寨机行业的人士达到100万人。 “山寨产业”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众多规模小、成本低的制造工场在中国香港涌现,就被冠以“山寨厂”之名。这些厂房的发展和演进使香港转型为制造业中心,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山寨厂”陆续转移至珠三角地区,在整个珠三角发展历史中,“山寨”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 深圳华强北是山寨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在方圆1.45平方公里的商圈内,扎根着几十家电子市场和强大的山寨配套服务公司。山寨机虽然一直饱受监管治理之痛,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为其赢得了顽强的市场适应力。 数据显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机型最多的是三星公司,共47款,平均一个月近4款。诺基亚34款,索尼爱立信19款。而在华强北,几乎每天都有3~5款新手机出炉。 分析人士认为,山寨机是真正意义上从顾客的角度研发的产品,“山寨机没有品牌负担,没有研发路径依赖,而是非常灵活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研发模式。” 相比长三角、北京等地区,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则以民营企业居多,并且与市场走得更近。多位深圳手机界人士表示,深圳山寨机之所以泛滥,并成为国内山寨文化的源头,其本质原因是把市场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编 辑:徐亮
|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