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马继华
最近有媒体报道说,王建宙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不会通过价格战从竞争对手那里挖用户,以此实现用户数量的增长。从字面上理解,王总并没有“不打价格战”的表示,而是媒体的误读。不过,我们不妨以讹传讹,分析一下运营商的价格战趋势。
价格战无疑是所有商家最痛恨的事情,但又是商战中最厉害的绝杀武器。有专家指出,作为企业竞争中一张“压箱底”的牌,只有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并趋于同质的情况下,“价格战”这一现象才有可能是健康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过度的“价格战”是企业不得已的短期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状态。
从重组后的运营商竞争态势看,三家运营商业务趋同,全业务后只有制式和组合差别,服务趋同,不管是实体渠道还是电子渠道,服务质量日渐接近,同为上市公司巨型国企,管理和人员差异不大。因此,在这个时候谈什么差异化竞争等等都还太早,而价格战恐怕是最可能的现状。
事实也正在发生,从四川、重庆、广东到北京,价格战的风云此起彼伏,三家运营商已经赤膊上阵,为争夺新增用户,保持市场占有率,用尽全力。
从三家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自然不愿意价格战,巨大的用户量,价格的微小降低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收益受损,中国联通已经打了很多年价格战,劳民伤财,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厌倦以后更希望平平稳稳的以服务制胜,中国电信有雄厚的固话和宽带基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更愿意挑起价格战,浑水摸鱼。
在电信三国演义中,价格战打不打,绝不是自己说了算,要看整个博弈的现实。当年,曹魏并不希望连年战争,但蜀国为了保持战略均势,主动挑战,魏国也就不得不迎战,总不能拱手将江山献出吧。
一种是主动降价,领先者往往利用自己的市场垄断地位,通过降价堵死对手的利润空间和商业模式,这种价格战一旦得手,未来会给消费者带来后续的严重伤害,是必须得到监管和制止的。比如,最近微软的WINDOWS7已经松绑了IE8,就是欧盟反垄断的结果。
另一种是被动迎战,在竞争对手率先挑战的时候,如果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的实力自然可以选择高挂免战牌,但这绝不是一般企业能做到的,一般的策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市场上以牙还牙。事实也证明,不跟上对手脚步的企业往往下场很惨,像几年前的家用电器大战,剩下的都是价格战的行家里手。
应该说,价格战对运营商都没有好处,但是这个好处和坏处是相对的,只要在价格战中能收获自己的战略利益,失去的就值得,何况,中国的通信价格应该还有大幅降低的空间,老百姓还在眼巴巴等着价格呢?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价格战要打,但还是要贯彻毛主席的指导方针,做到“有理、有利、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