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谭炎明 通信世界网(CWW)6月20日评论 一轮重组大幕拉开,根据新的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的电信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全业务运营竞争时代,三个势均力敌的全业务运营商在中国巨大的市场范围内摆开阵势,一展拳脚。
就在重组方案公告不久之后,北邮著名的电信专家曾剑秋教授提出了重组之后凸显出来的三个最大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曾教授认为,小灵通问题的核心在于以往网络建设投资的沉淀成本保护以及数千万小灵通用户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两个问题牵涉资金数目和用户数量都非常地大,因此需要慎重而具体地研究处理方案。
对于曾教授治学的专注和谨慎,向来钦佩不已,曾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作为一个行业分析师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就小灵通问题而言,我认为:作为市场“畸形”竞争的产物,小灵通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市场环境和背景,但是随着市场、技术以及经济环境的变迁,小灵通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已经消亡殆尽,随着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小灵通必然将在运营商和用户的双重忽视之下逐渐消亡,或者说“安乐死”。
早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小灵通引入中国的7-8年前,以阚凯力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就曾经呼吁,小灵通是一种过时且没有前途的技术,不应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然而,当时“畸形”的竞争环境和固网运营商增长的压力驱使下,小灵通依然我行我素地在中国以燎原之势迅速铺开,并在短短几年之内发展了数千万用户。不可否认,这几年来,由于移动对固网替代效应的显著增强以及固网运营商苦盼移动牌照不得,小灵通的确为固网运营商的增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这显然已经成为过去,随着重组的完成,当年的辉煌将不会也不可能再重演。
伴随着重组的完成,小灵通的存在的理由与市场空间都已经不复存在。最初,固网运营商因苦盼移动牌照不得,在增长压力下,不得不利用小灵通打起了擦边球,由于历史原因,双向收费且居高不下的移动资费给了小灵通生存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在竞争和电信资费改革的双重推动下,移动资费已经实现单向收费且单价与固网资费都已不相上下,而经历十多年持续建设的与优化的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却远非小灵通所能比的。运营商已经不再需要依靠小灵通来争夺移动市场份额,而在性价比的比较之下,用户的选择将日趋明朗,遭到运营商和用户的双重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落后且没有发展前景的技术终将退出市场,当年的模拟移动网和寻呼网就是最好的例证,小灵通自然也不可能成为例外。近些年来,在UT斯达康和中兴等小灵通设备厂商的大力研发投入下,小灵通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然而在电信服务的部署上,依然偏离人们多样化的期望越来越远,语音服务的覆盖和话音质量问题、移动多媒体数据服务支持能力、移动宽带支持能力等成为小灵通技术的死穴,仅仅固守所谓PSTN固话的补充定位,小灵通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发展活力可言,而伴随着3G,3.5G甚至所谓4G网络的成功商用与部署,运营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为这个“阿斗”再继续投入,因为它能做到的,别的技术能做得更好,它做不到的别的技术也能很好地实现,最关键的就是这些偏偏还是“上帝们”——用户所越来越看重的。
对于小灵通而言,唯一剩下的悬念就是如何退出的问题了,而基于以往的经验,市场给出的答案就是“安乐死”。电信行业的网络建设投资成本与其他传统行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沉淀性,即这些成本一旦投入将不可能再用做其他用途,曾教授说担心的就是一旦小灵通退出,大量的小灵通建设沉淀成本将损失,而这显然带来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忧,我不得不佩服曾教授作为一个学者对国家的责任心,但同时却也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要保证这些投资的价值,运营商们将不得不继续大量投入以保证小灵通网络的稳定运行,这同时产生的将是大量的新的沉淀成本。民间有一句老话,“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为了保护没有前途的现有投资而不得不投入大量新的成本,还不如一咬牙,一跺脚,在充分利旧的前提下逐步放弃,况且当年的小灵通的建设只是在原有PSTN的基础上新增无线接入侧,传输网、核心网以及绝大部分的网管和计费等设备都是利用原有的PSTN设备,充分利旧的障碍根本就没有太多。
至于小灵通用户的权益保障问题,其实原本就不大。我们假定绝大部分用户都是理性的(事实其实也如此),当初入网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小灵通资费便宜而且终端还是运营商白送,如今资费已经不是问题,只要运营商降低或者消除对小灵通的补贴,将这部分预算投入到新获得的移动网络中来,相信绝大部分小灵通用户将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运营商市场营销的指挥棒加入到新的移动网络中来,而最终遗留下来的小部分用户怎么处理,其实运营商的经验相信已经非常丰富,毕竟移动模拟网和寻呼网络的退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总而言之,我们回归到一句话:当年市场(用户)选择了小灵通,因此尽管它技术落后,依然取得辉煌的成绩;如今市场(用户)同样即将抛弃小灵通,运营商或者设备厂商也就不用再做过多的挽留,让它安然死去吧!
(以上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仅限于合作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通信世界网”及作者“谭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