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中,短信一直是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引以为傲的产品典型,凭借对用户需求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的定价,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户使用量的持续提升,点对点短信业务年复一年的持续刷新着使用量和收入记录,一度被国际运营商“羡慕嫉妒恨”。仅中国移动一家,在最高峰的时候,每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超过20亿条,而日均短信业务收入也曾达到约1.5亿元人民币,成为绝对当之无愧的“印钞机”。
然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微信和Apple iMessage等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迅速发展,广大移动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开始习惯于通过移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沟通。这对移动运营商的传统“金牛”业务——短信形成巨大的替代,从而使得过去十年来规模飞速增长的点对点短信业务开始增速放缓,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往的点对点高峰时间如春节、元旦等假期的点对点短信发送量同比出现显著的下滑成为短信业务衰落的标志性事件。一时间,业界开始传播着一种恐慌情绪,认为短信这一曾经创造中国移动运营商最大增长奇迹的业务可能开始进入生命周期的后半程,衰退成为必然;还有部分观点甚至认为短信业务的衰退将标志着移动运营商业务收入的崩盘。
互联网和IP化重定义通信规则
究竟是什么导致业界对短信业务甚至移动运营商开始唱衰呢?其实如果一定要为这一切找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互联网和IP化”正在改变和颠覆移动运营商的传统经营模式。
IP化重新定义了通信的计费规则,而互联网则通过“免费和开放”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快速冲击移动运营商的既得利益。同样的故事其实也在固定电话领域上演,以Skype为代表的VoIP互联网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大批固网运营商则在这场革命中黯然伤神。如今,移动通信领域开始故事重演,而且这波冲击似乎来得更凶猛,语音、短信、彩信等传统通信“金牛”业务无一不在互联网企业的阻击范围之内。
短信业务的“第二春” 不是虚幻
情况真的有那么糟吗?短信业务真的已经回天无力了吗?其实并不尽然!
短信,在移动通信领域是除了语音业务之外普及率最广、使用门槛最低、支持终端最为广泛、互联互通性最好的业务,它的使用用户数依然还远超过移动即时通信。在“革命者”颠覆性地冲击下,短信业务未来仍存在诸多的发展机遇,如能善加利用和发挥,短信业务仍有可能延长其生命周期甚至焕发“第二春”。
第一、社交圈子之外的点对点沟通需求。移动即时通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社交沟通性,用户之间进行点对点沟通的前提是在同一即时通信平台下且互为好友。正是这个前提性限制条件使得移动即时通信替代的只是频发的社交沟通而社交圈子之外的或者不在一个平台上的用户之间的点对点沟通仍需短信业务保障。随着用户沟通需求的持续激发,点对点沟通量的增长不仅带动即时通信的IP消息数增长,同时也将促进社交圈子之外的短信发送量增长。
第二、晚期大众市场用户的沟通需求。按照新技术传播扩散理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在超过45%的市场普及率之后,将面临一个新的瓶颈,即对所谓的“晚期主流”用户市场和“顽固者”用户市场的渗透,一般而言,他们很难主动接受新技术和新业务。也就是说有约55%的用户在几年内仍将“顽固”的保持着短信业务的使用习惯,这些用户之间以及使用他们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点对点沟通需求的规模增长,仍将是保障短信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三、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媒体需求。从工信部发布的短信业务使用量数据来看,尽管点对点短信使用量从2010年开始同比出现快速下降,但是短信的总使用量并未出现显著下降,那说明群发短信规模的快速增长支撑着短信业务的规模提升。尽管监管部门开始重拳打击“垃圾短信”对群发短信业务量有一定的抑制,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短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媒体需求。无论是商业应用、政务应用,还是企业内部的发布,短信都有着天然的无法替代的优势,运营商和企业甚至用户都有着旺盛的需求。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将可能制定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以有效的管制牵引群发短信的健康发展,而纳入规范框架内的具有媒体属性的短信将可能迎来爆炸式增长。
第四、作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应用于人机或者机器通信。短信作为一种移动通信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求,还能作为一种简便易行、低成本的通信手段满足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或者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对话需求。随着以M2M为代表的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与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感应器、终端等联入网络,同时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家庭应用开始推广,家用电器等开始具备通信功能并连接入网。这些物联网终端或者智慧设备虽然连接在网,但是分布广泛且有通信需求,相当一部分设备并不能实时在线且数据量不大,对网络覆盖要求不高。再此情境下,短信将成为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基于交互式的传输可完成人机通信或者机机通信。海量的物联网设备和联网智慧设备将无限放大短信业务的使用用户基础,同时也将有可能带来海量的短信业务使用量增长。
因此,短信作为一种对网络、终端、技术等要求不高且普及率非常高的通信基础手段,在满足沟通需求、媒体需求、通信需求等方面仍然具有重大的机遇,只要善于发掘,合理利用,短信仍有可能焕发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