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从未离开我们的生活,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IM蛋糕之诱人更无需多言。研究机构Flurry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整体移动应用的使用量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5%。报告还表示,所有类别的应用在过去十二个月内的使用量均有所增长,其中信息类应用(包括社交和照片分享应用)高达203%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
移动IM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促使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IM应用不再满足于眼前的“自娱自乐”,纷纷开拓本土以外的市场。与此同时,互联网无边界特性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也使移动IM“走出去”成为可能;而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也成为IM开拓海外市场的基础。
但“走出去”并非易事,尽管微信以6亿注册用户数、1亿日活跃用户数的成绩拿下了“世界十大流行即时通讯软件”排行榜的第一名,但其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却并非顺风顺水。这一点从微信布局海外市场两年,所有用户加起来不足5000万户,美国用户仅10万户左右就可见一斑。
微信要撼动其他市场“地头蛇”的难度之大,正如他自身占据中国移动IM市场的头把交椅给其他“外来”IM带来的压力一样,不是谁想进就能进来的。
“外来者”进入中国并非易事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国自然是厂商不愿错过的美味蛋糕。但一方面是巨大市场的诱惑,另一方面是本土竞争对手微信、易信等的严峻挑战,这无疑让“外来者”对中国IM市场心向往之,却无从下手。
以日本移动即时通信应用Line为例。2011年6月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Line,凭借免费网络通话、可爱表情贴纸(Sticker)和萌态十足的人物(Character)迅速获得日本用户的青睐,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面市两年半,Line的用户量已突破3亿。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年里,Line一直保持着相对低调的态度,Line高层也一直没有透露中国市场的具体用户信息,对多数中国用户而言,Line还是有些陌生。或许这种低调是有意而为之,正如Line执行董事舛田淳半开玩笑时说的一句:“我们并不是对中国市场不感兴趣,只是假装不感兴趣。”
就目前看来,这些“外来者”大多以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等少数发达省市为跳板进入IM市场,在当前微信称霸,易信、来往等追赶的格局下,这些“外来者”还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仅是占有少量的市场份额,很难做大。
外来和尚难念经。茁思迅行咨询总监金峰表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内垄断型巨头已经形成,参考易信以及前期米聊的案例,可以推断国内已经缺乏大面积的市场空间,在没有特别差异化的服务情况下(如来往主打的购物交流),很难让用户去使用新的尤其是外来的IM产品;其次,这些“外来者”缺乏本地化营销推广团队;第三,政府的管控限制,如果这些国外的IM产品不对监管有所响应,很容易直接在端口层就被封锁。
至于这些“外来者”对中国移动IM市场格局的影响,金峰认为,国外的IM更多只是市场的补缺者,对他们有需求的一般多为刚性需求,不会让“在位者”形成危机感。这些“外来者”目前对中国IM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的模板。
“微信们”出海甘苦并存
不同的移动IM应用在不同地域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期间不断有新来者要分这杯羹,同时自己也作为新来者去分别人的羹。正如Line、Kiki“走进来”一样,中国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IM也在“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数据显示,微信目前已覆盖200个国家,在中国以外的注册用户数已达到1亿。
对“微信们”来讲,目前主要还是依赖强大的乡土文化影响来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华人群体众多,国内用户与海外联系频繁,这无疑是进入国外市场很好的跳板。第三方应用追踪公司Onavo的最新研究发现,微信、Line等亚洲移动IM应用在海外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移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移民不仅给一个国家带来新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还带来了新的应用。
此外,国内企业的实力在某些方面虽不如海外企业(如创新能力),但某些方面也占据优势(如开发能力、成本等),同时国外资本也越来越看好国内企业,并期望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够做大并盈利。这些对于中国移动IM“走出去”都是非常利好的。
不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微信在国际市场不仅要面临Line等其他移动IM的竞争,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各国和地区的本地化需求,包括语言、文化,网络响应速度,增值服务匹配当地的需要(如游戏、支付)等。
因此,微信需要根据各地的情况,提供不同的版本,其中涵盖了差异化的功能模块。同时,如果期望能够像国内一般提供更多的服务,例如微信支付等,就需要同当地的服务提供商合作。
移动IM市场前景广阔
纵观2014年中国移动IM市场,前景仍是一片大好。“2014年的市场格局仍将是微信一家独大,来往与陌陌主打差异化市场,易信、飞信等如果仍然找不到让用户不用微信而使用它们的理由,将会被更远地抛在身后,甚至有直接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至于国外IM,将以小众市场的补缺者存在。”金峰表示。
不过,电信专家陈亮认为,忧心忡忡的不是IM对语音、短彩信业务的分流,而是IM未来更大的野心——实现对整体通信业务的替代,运营商彻底沦为管道而毫无反击之力。“但目前来看这种担心还不会变成现实,国家政策壁垒摆在那里,运营商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