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428期 >> 运营市场 >> 正文
 
合理定位成无线城市蛋糕切分关键
http://www.cww.net.cn   2009年8月7日 15:17    通信世界周刊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 李清莲 张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 孙鹏

    编者按:从2004年美国费城首次提出“无线费城计划”开始,六年时间,无线城市已经从概念推广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随着3G牌照的发放,无线城市计划日益提上各地区中心城市的议程,其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为诸多企业看重。而能够作为无线城市样本的案例甚少,运营商在无线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政府与企业间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据统计,目前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十大城市已经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其中北京、上海嘉定已投入试运行。无线城市对政府来说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优秀工具,而对运营者来讲则蕴涵宝贵的商业机会。

    建设运营模式成发展关键

    无线城市的建设运营模式是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无线城市投资和建设的主体考虑可归纳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政企共同投资等5种建设模式。从无线城市如何收费考虑可归纳为“后向收费为主”、“前向收费为主”和“前后向收费兼顾”3种运营模式。

    由运营商投资建网、后向收费为主的无线城市,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模式,即无线城市由政府出资建设,仅限于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接入服务,并由政府买单,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是有利的。

    无线城市在国内的兴起体现了政府部门及行业客户的现实需求。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应立足于企业的Wi-Fi战略,积极介入无线城市。积极建议政府参考中国香港的建设运营模式,达成政府与运营商的双赢。在业务发展上,可参考英国电信的做法,将众多的Wi-Fi热点作为有线宽带接入业务的重要补充,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研究无线城市的商业模式,应该将建设模式与运营模式分开比较。建设模式主要研究投资的主体,是政府投资、企业投资还是政企共同出资。运营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服务提供给用户、是否盈利以及如何收费等,见表1。

    无线城市的建设模式分析

    政府出资,委托运营商建网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2007年预算2.1亿港元建设Wi-Fi网络,取名“香港政府Wi-Fi通”。2008年3月,首批35个Wi-Fi热点正式投入使用,公众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康乐中心、就业中心、社区会堂、大型公园和政府大楼等地点免费上网,但不包括住宅和商业街区。Wi-Fi热点禁止浏览成人网站、赌马网站和游戏网站,也不能使用MSN、ICQ等聊天工具。

    政府出资,政府建网

    美国德州CorpusChristi市政府希望利用无线技术来自动执行某些任务,例如自动抄水表、电表,停车计时收费等。由于城市较小,该市决定自行投资建网。但网络运营不久,市政府发现这种模式没有理想中那么简单。政府不仅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运营经验。最终将网络转售给了Earthlink。这种建设方式显然是与市场经济下政府功能的定位相矛盾,所以不具有可操作性。

    政府牵头,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建网

    2006年10月,新加坡政府宣布了“无线@新加坡”计划,这个项目是由政府牵头的,参与公司的部分资金来自政府投资机构。政府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交给三家电信运营商,三家运营商投入一亿新币(约6600万美元),政府投入3000万新币(约2000万美元)。同时将全国划分为3个区域,每家运营商负责其中的一个区域。用户可选择与3家运营商中的任意一家签约,并用同一个账户接入所有3家运营商的网络。从2007年开始,三家无线运营商将在新加坡所有公共区域提供至少为期两年的免费无线接入服务,最高速度可达512kbit/s。

    政府主导,运营商出资,运营商建网

    现在我国境内已建或在建的无线城市大部分都采取了该建设方式,这由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2008年6月25日,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试运行,北京市民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在北京中心城区接入互联网。主要由中电华通投资,并负责网络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公众奥运期间可以免费上网,之后将收费,但具体的收费方案至今未出台。

    美国费城无线城市项目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费城市政府的投入很少,仅仅是免费提供安置无线发射天线的路灯等公共设施。主要原因是无线网络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而当时费城市政府不愿承担。

    无线网络在一些公共场所提供免费上网,而在这些地区之外通过无线上网则需要交约20美元/月的使用费用。但是由于用户情况不理想、亏损严重,Earthlink最后决定退出该项目。目前该项目由NetworkAcquisition公司接管。

    政府牵头,BOT(建设—经营—转移)模式

    中国台北无线城市的建设采用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移”),即先期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许诺投资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到期后再由当地行政部门收回管理经营。

    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模式。如果是由政府投资,服务仅限于主要公共场所,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与福利,不与商业互联网(不论无线还是有线)接入服务争夺市场,则不需要考虑盈利问题。如果是企业投资或者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但无线网络服务范围跟第一种模式相同,也只是局限于公共场所,可以不考虑盈利问题。

    上述两种建设方式投资规模和后期运行维护成本较小,企业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可以由政府补贴,这完全在政府财政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由于只服务于公共场所,不与其他运营商的商业服务产生直接竞争。

    无线网络服务范围超过主要公共场所,包括写字楼、商场、小区等,则必须考虑盈利问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大规模的网络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其投资者必然对投资活动有收益要求。政府虽然能够在网络建设初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毕竟无法承担长期高成本的运营费用。如果每年都要把纳税人的钱不断地投入到无线城市网络的运营和技术升级上,肯定不会坚持太久。这时一个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对无线城市健康发展就至关重要。只有投资者收回网络建设成本并维持网络日常运营和维护,才有积极性改进技术和设备,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国内外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有后向收费为主、前向收费为主、前后向收费兼顾的三种模式。

    1.后向收费为主,以广告为主要赢利途径;

[1]  [2]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无线城市  市场规划  
相关新闻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